神庙逃亡游戏

你的人生值得拥有属于你的“支线剧情”

如今,在网上流行着一句话,“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”,这种梦幻的追求深深吸引着每个人,可在艳羡之余,内心涌起的却是无力与失落的感觉??为什么别人可以,而我不行呢?

记得年少时的某个暑假,我沉迷于一款叫做《太阁立志传》的电脑游戏中不可自拔。这款以日本日本战国乱世为背景的策略战棋类游戏,不仅仅可以扮演丰臣秀吉从小兵卒成长为大名(日本古时封建领主称呼)实现统一全国的霸业,也可以选择游戏中860名任一游戏角色在群雄割据的势力中崭露头角。

而最吸引我的,便是除了化身武士以剑术、谋略、政务为技能通往统帅之路,也可以扮演忍者、海贼、商人三种主职业以情报、水战、经济支持等方式辅助大名活动,更可以退出硝烟弥漫的战场,化身打造价值不凡武器的冶炼匠、制作精美茶具的茶人、制药救人的药师和开道场授剑的剑豪四种副职业。

记得我当时就曾尝试在游戏中整日静坐茶室中,学习茶道和如何鉴定茶器,与大名坐而论道,相比起终日奔波于诸侯势力的游说与战争,颇有种“大隐隐于市”的气定神闲。此外,沿着游戏地图随处偶遇的“名胜卡”,让人又不禁盼望成为游山玩水的行者,将自身化作天地万物,怡然自得。

人生不过是一场不可存取档的游戏

乘上时光机穿梭十数载,从游戏中的回忆走到现实,蓦然发现人生也不过是一场不可存取档的大型游戏。

我们甫一降世,便拿到了游戏的基本攻略,赫然看到一堆极富挑战性的主线任务??拿文凭、找工作、谈恋爱、结婚、生子、赚钱、升迁、退休、带孙子、跳广场舞、求医问药、化为灰烬。这些任务就像网游的任务清单,以未完成的标记长期显示在大脑屏幕的一侧。

随着不断增长的年纪和能力,加上不可预期的外部环境,我们只求数量不顾质量地勉强将一项项任务打钩,直到遇上赚钱和升迁这两个任务,它们以上限数量为无穷的方式彰显着任务难度,顺利带领我们走进人生的endless模式(“无限模式”)。

人生游戏,除了主线任务,还有支线剧情

就像高手玩《Temple Run》(跑酷冒险类手机游戏:神庙逃亡)而因过于单一最终放弃一样,越是在人生游戏中游刃有余或掌握技巧的人,越早开始对这场游戏的基本攻略开始产生质疑的声音,呼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想想,到底在人生游戏中是否快乐,到底想要获得的是什么。

接着,有些敢于打破陈规、自我意志坚定的人触发了一些支线剧情,有的人选择学习乐器或绘画,有的人拿笔尝试“小说梦”,有的人成为了志愿者或选择支教,但似乎都是因为机缘巧合或义无反顾,才触发了某些支线剧情。我们不确定他人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。

同时,我们深知这种支线剧情的开启,不仅需要顶住身边人“不务正业“的看法和声音,更需要面对自我怀疑的心理压力。我能否鼓起勇气问一句,“为什么我不能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?是谁将这基本攻略框住了我的人生?我有没有选择的权利?”

什么时候才算财务自由

“你没有选择的权利??在你没有财务自由之前!”这是最常听到的回答。

什么样叫做财务自由,曾经一位生活在二线城市的朋友给过我他深思熟虑的答案??2000万或十套房。他们夫妻现在年收入有40-50万,仍然觉得生活压力很大,他觉得要有2000万或十套房,才可以完全不工作仍然依靠理财或房租收入过上无忧生活,可以让孩子享受最精英的教育,可以为父母提供最健全的医疗保障,可以让自己环游世界,在享受米其林美食、购买百达翡丽、甚至“打飞的”听场百老汇歌剧都不再肉疼。

我豁然醒悟,这大概就是当今时代所谓中产阶级所设定的主线任务目标值吧。也许2000万对于富翁来说不值一提,但对于中产阶级而言(05年国家统计局定义中产阶级为人均年收入6-50万),即使按照家庭年收入50万计算,不考虑工资涨幅通常低于通货膨胀的因素,也要不吃不喝40年才能达到这个2000万的财务自由标准。

这就好比《Temple Run》的游戏实际上有设置5亿分的终点,即需要不死亡且狂吃金币不间断跑48小时以上。只不过,据说全球已有上百人抵达《Temple Run》的终点,也鲜闻有人高呼自己已实现了财务自由的目标。

哪怕是手握5亿元“用于体验失败的零花钱”的国民老公王思聪,仍在投资领域风生水起,难怪诸如《最可怕的是,那些富二代比你还努力》等文章,不断敲打芸芸众生的神经,提醒人们在主线任务上“努力打怪过关”。

你为什么感到没有选择

其实,对于深陷于主线任务而无法选择的问题,不单纯是这个时代的理解局限,而是来源于人性深处的两大致命诱惑所导致的。

一方面是来自于“全能自我”的追求。我们内在的全能感,会促使内心认为自我无所不能,不断应运而生的新鲜事物以及忽略客观现实的“人定胜天”口号更是加重人类的自恋倾向。而越是自恋的人,越需要通过与外界的对比来增强自身对于世界的掌控感,于是从和同学同事邻居攀比、发展到和新闻媒体中的各类理想生活看齐,主动开启endless模式,让自己化为人生游戏中一个不断增长的单元数据;

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对自由的逃避。表面上看,随着时代赋予生活的“可能性”不断多样化,人的个性化程度也日益增强,但是当个体越来越成为一个“个人”时,就会在心理上感到随自由而来的更多孤独、寂寞和不安。因此人们主动地将自身投入于工作或情感中,通过与社会或他人的联结来确保心理的安全。

让你害怕的究竟是什么

除了来自人性内在的两大原因将我们禁锢在主线任务之上,还存在两种心态影响着我们进入支线剧情,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发生在朋友小C身上的亲身经历。

小C因为好友的赠票,成为了号称红遍全球的浸没式戏剧《Sleep No More》上海场首演的观众之一。由于事出突然,小C只接受到“乐趣全在自我探索”这样一条建议,就进入了体验现场。这是一种试图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、利用独特的演出空间、赋予观众参与情节的能力、模糊演员与观众之间界限的创新性实践,背景是莎士比亚最阴暗的悲剧《麦克白》,小C被要求戴上白色面具,允许任意穿梭于一座七层的废弃酒店。事后小C才知道,由于缺乏事前“做功课”,她意外邂逅了麦克白夫人、目睹麦克道夫夫人被麦克白毒死、麦尔肯王子在私家侦探所里翻检尸体照片、以及窥见标本室内的无名男士沉浸在对物种起源的思考中。

小C回到家翻看别人写的体验,才知道她凭直觉闯入的支线剧情,恰好以这种戏剧实践的要求??探究自己的内心的方式去体验戏剧情节中无法复制的可能性,而非像其他观众在三小时内追着主角麦克白、追着所谓的“推荐剧情”、追着“脱衣”和“洗澡”的戏码。

小C告诉我,由于演员们时而聚合,时而分散,要求观众不得不在其中有所舍弃,当然也有观众通过多次重复参与,贪婪地看完所有冲突和高潮。我告诉小C,这也是我上述提到的“全能自我”要求的体现。

从小C这次沉没式戏剧体验经历,我感觉到正如同大多数观众担忧的那样,在生活中我们同样面临两种对于不确定的恐惧心态。

一种是害怕性价比太低。我们的任何选择都是以脱离个人喜好的性价比作为考虑因素。人们正是觉得只有欣赏到麦克白的高超舞技才算值回票价,在人生中,父辈们也多是建议我们获得高学历、考公务员进入体制、选择家庭条件好的伴侣,以稳妥的人生体验来避免可能遭遇的挫折,“少走弯路”是父母“为了我们好”而常挂嘴边的唠叨,而创业或做自己喜欢的事,则往往被父母认为“冒太大风险”。因此,我们害怕浪费时间,更加不敢尝试任何支线剧情,老老实实走在“最佳性价比”的人生主线上。

另一种心态则是我们害怕处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之中。学校有上课铃、上班要打卡,规律性和目的性明确的人生,早让我们习惯了被各项任务安排的生活。如果仔细去体会内心无所牵挂的境地,竟让人会感到无所适从的迷茫恐惧,以及因为自己无法掌控和安排自身而涌起的挫败感。

不当隐士,当自主的经济适用男

忆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,也是近五年才开启了支线剧情。在此之前,我完成了毕业、就业、结婚、生子等一系列主线任务,如今我学会将对主线任务“赚钱和升迁”的要求降低至一定的地步,用车时靠滴滴替代买车、觅食时靠团购替代铺张、购物时靠淘宝替代商场、看书时靠图书馆替代咖啡厅,以“经济适用型”的主线标准,来辅助我有起码的时间自由和财务自由来运作我的支线剧情。中国人讲求中庸,凡事不偏激,因此我自知很难一下子成为隐居终南山的遁世居士,反而用“大隐隐于市”来激励自己,向现实妥协,接纳当下主线任务的底线安排,并适度寻找属于我的支线剧情,达到合理的平衡:

每天上班前,我提早一个小时起床读书,用最好的精神思索人生的困惑;偶尔备个写生本,毫无绘画功底的我通过素描小幅静物,来让自己的目光停留在曾经匆忙忽略的细节处;周末半天带孩子尽情玩耍,当个好父亲,半天留给自己写写日记看看书,驱散一周的疲劳,反思并获取新的体会;哪怕在上班路上的红绿灯前,抬头望望蓝天白云,也能让我内心感到片刻宁静和闲适。

我觉得可以借用佛家五戒予以提醒自身:

戒贪,避免因攀比和自恋而陷入主线任务中对自身欲望的无限追求;

戒嗔,不要因为客观现实的限制而抱怨无法完全进入支线剧情,适度接纳框架而不陷入理想主义;

戒痴,不人云亦云地遵循主线的既定任务按部就班,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筛选思辨;

戒慢,即使在主线或支线中有所成就也应收起傲慢的心,对生活抱持虔诚与敬畏之心;

戒疑,不一味执著于外界他评,不随意怀疑内心感受,收起功利性的比较,保持身心的清明。

开启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支线剧情

几年前,我常幻想自己完全辞职、脱离家庭以后孑然一身该做些什么,可以说走就走的旅行、可以赖在咖啡馆看书晒太阳,但毕竟这些都是形式,它可以建构理想的画面,无法充盈内心的空洞。重点是,我想通过这些形式找到什么。

可以说,我要找到人生的答案,可是没有问题,哪里来的答案呢?当下既定的主线任务,是传统历史和外部环境给出的对“生存”的通用答案,但是并非能解决个体的“存在问题”。

因此,挖掘自己的内心,寻找生命的困惑,大到萨特思考的“存在之存在”,小到鸡汤文章中的抑郁迷茫,这些思考都将成为可能脱离主线任务的一扇窗。

而当你开始踏上自省的解惑之路、追问并尝试如何在主线任务之外拥有价值立足点时,恭喜你,你开启了人生中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支线剧情。

?END?

作者简介:卢育涛,曹怀宁心理咨询工作室联合创始人,媒体专栏作者,豆瓣书评人,专注个人成长与社会观察。

本文首发于公众号“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”,文字略作增补。

来源: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(xinlishudaozixun),联合国际心理协会,打造“线上心理疏导,线下心理咨询”服务平台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